關於牛頭司

        在西元1624年,距今約四百年前荷蘭人佔領了台灣。一開始荷蘭人只想把台灣當作東洋貿易的據點,但後來發現臺灣是一塊土地肥沃、物產豐富的地方,因此轉向農耕生產。但當時的台灣人還是用人力在耕作,於是荷蘭人首先由畜牧著手。中國志書上記載了「荷蘭時,南北兩路設牛頭司,牧放生養,千百成群」。牛頭司在當時是負責管理耕牛養蓄及繁殖的機構。自從牛頭司成立之後,耕牛開始進入了台灣人的生活。
       之後經過了鄭成功實行「屯田政策」,清未與日治時期的交通基礎建設,使得牛不僅成為台灣農業生產的主力,也使牛車承擔起載有運無的重責大任,那時的台灣,人牛並肩打拼的畫面充滿了各個角落,牛也為台灣經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。
        當一次世界大戰後,隨著工業化的來臨,機械漸漸深入台灣的大街小巷,大貨車漸漸取代了牛車運輸的工作,耕耘機也漸漸取代了耕牛在田裡的身影,從此耕牛退出了台灣的農村與道路,人牛情誼也慢慢的淡忘了。
        因此我們此時重新設立「牛頭司」,以推廣耕牛文化為目標,希望喚起農業時期的台灣人對耕牛的記憶,也希望藉由耕牛文化的推廣,讓我們年輕一代的台灣人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、我們的土地、我們的家。

我們的遠景 : 短期:耕牛文化介紹      中期:耕牛養成訓練    長期:循環農法推廣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