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牛文化

  君所恃者在民,民所恃者在食,食所資在耕,耕所資在牛。牛廢則耕廢,耕廢則食去,食去則民亡,民亡則何恃為君。<唐書張廷珪傳>可見在農業時期耕牛是一切的根本。耕牛對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自荷蘭人設立牛頭司後,耕牛漸漸進入台灣人的生活中,從此耕牛擔負起運輸與耕田的工作。也因此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牛與牛車,人與牛共存共榮的故事從此開始。
        
一、器物:
牛鼻環:貫穿於牛的鼻間,以便於農民控制役使牛隻。
牛索:綁於牛鼻環,方便牽引牛隻。
牛頭籠:仔牛還未能穿鼻環時,戴於仔牛頭上,以便於控制。
牛軛:馱於牛頸,以方便拉動牛車或犁
牛鈴:配載於牛頸上,走動時有鈴聲。有裝飾與警示的作用。
牛摔仔(牛鞭):在籐條尾端綁上繩子,驅使牛隻前進。
牛灌管:以管子製成,為餵食牛隻水、鹽或藥物用。
牛草鐮:專為割牧草設計,以供給牛隻食用。
牛鞋:穿於牛蹄上,以防止牛蹄磨損。
牛嘴籠:將牛的嘴巴罩住,防止牛於耕作時偷吃農作物。
牛車:方便載運貨物或人員。
牛犁:翻動田土的工具。
割耙:將已翻開的田土割成小塊的工具。
而字耙:將田土扒得更細,並均勻混合肥料,順便收集雜草。
碌碡:翻滾勻平凹凸不平的田土
相牛學:由牛的外在型體辨別牛隻特性的學問

二、制度:

牛墟:牛隻買賣的市集,主要的功能有:方便民眾買賣、防止盜竊、禁止屠宰
農家不吃牛:為感念牛隻一生的辛勞,故立下了此規矩
鞭春牛:<風俗通義>中說:牛乃農耕之本,百姓所仰,為用最大,國家之為強弱也。因此農業社會時期,人牛經過了冬天休養生息後,主政者都會在立春時舉辦鞭春牛活動,提醒農夫春天已到是時候準備農耕活動了
       

三、精神面:

牛將軍廟:位於臺灣嘉義縣太保市水虞厝水牛公園的廟宇,以祭祀水牛聞名 。
耕牛:以牛的角度,述說牛的心情與一生,使人用不同角度看待耕牛
牧牛圖:以訓練耕牛的過程來比喻心性修練的過程
老牛的家:位於台南縣,為感恩並收養退役的老耕牛
老牛安養中心:位於彰化縣,為感恩並收養退役的老耕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